定義與特性 版畫是利用「版」作為媒介物,將圖像印製於紙上。畫家先創作在其他平面上,並塗上各式各樣的顏料,再以各種方法將圖像印製到紙上。 版畫又稱為〔間接藝術〕(註一),是利用〔版〕來製作的畫作,作者須在版畫作品上簽名。 版畫特性大致分為下列四項: 1.複數性:原版可產生兩張以上相同作品,使同一張作品能同時在不同地方供人欣賞。 2.輕便性:版畫通常印製在紙上,方便運送、攜帶及展示。 3.大眾性:版畫因具有〔複數性〕的特性,使廣大的社會群眾得以用較低的價錢分享藝術之美。 4.平面性:在翻印的手法,畫面具有平面的傾向。因此,版畫擅於達簡潔與明快的造型和色彩。 版畫與繪畫的差異 版畫雖然和繪畫同是屬於心象的表現,但卻不能像繪畫一般的直接用畫筆沾上顏料,在紙上或畫布上作心象的表現。繪畫創作的本質是屬於單幅作品的創作,除非故意的安排,不可能有第二張相同的作品。而版畫則需要經過「構圖」、「製版」和「印刷」這三種階段,才能達到心象表現的目的。因此,版畫是一種借助「版」而間接表現心象的藝術。也因此版畫創作的本質是屬於複數作品的創作。 版畫既可以作為獨立的藝術作品欣賞,也可以作為詩情畫意的圖文,還可以作為圖解之用。版畫可以化一為千百,不僅傳播藝術,同時也傳播歷史文化、科學知識,為知識的普及立下汗馬功勞。 版畫簽名 1.試版:簡單來說,按照一般國際管理下現代版畫可包括兩個不同版本,分別是"試版"和"套版"。前者英語為:Artist's Proof (簡作:A.P. 或A/P),法語則為:Epreuve d'Artiste (簡作:E.A. 或E/A)。 2.套版:"套版"則是一套在藝術家指引下複製和授權發行的相同版畫。通常藝術家與出版商商議決定"套版"的數量(舉例:若整套版畫張數定為五十,則依次標明1/50、2/50、3/50......49/50、50/50)。 3.限定張數:當一套完整的試版和套版版畫在印製達預設的數量時,原版便會被銷毀,確保以後再不能複製。 版畫的應用 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後,最初印刷佛像,之後又印刷佛經、歷書、詩集等等。公元932年時,宰相馮道看到吳(今江蘇)蜀(今四川)等地有人販賣各種節籍,而唯讀沒有儒家經典。他認為儒家經典對於封建統治階級來說,更為需要,因而令國子監雕《九經》。 公元10世紀中葉,刻書範圍繼續擴大,由國子監管儒家經典的刊刻到公元971年(宋開寶4年),宋太祖從信往益州(今成都)雕全部《大藏經》,稱《開寶藏》。這是初期印刷史中,印刷的最大的書。公元993年又開始由國子監雕印製《史記》、《漢書》及《後漢書》,後又刊印醫書《聖惠方》等。 從10世紀到13世紀之間史書、地理、醫藥、農業、工業、天文算法、詩集、佛教和道教得經典、工具書、以及民間的日曆、字書等,也有民間的文藝刻本。 「官刻」本是政府各機關刻印的書,也稱關刻書,依其官署名稱(如明朝各王府刻的書)。「私刻」本是地主階級的士大夫們的私家刻本,利人出資刊印的書,這類書商刻印的書稱為坊刻本。 版畫原作注意事項 1960年,在維也納舉行的國際造型美術協會會議,對〔版畫原作〕有此下列決議: 1)為了版畫作品的創作,美術家利用石、木、金屬或壓克力等材質製版,使自己的心中意像,藉版材轉印於畫面上。 2)美術家自己親手,或在其監督下,自其原版直接印製得作品。 3)在完成的版畫作品上,美術家負有簽名的責任,通常用鉛筆將限定張數(Edittion Number)寫於左下角,右下角簽上自己和製作年代日期等,也就是版畫簽名。 因此,國際性版畫展,在簡章上均列有上述三向規定,規定〔單刷版畫〕(註二)不被接受,但隨著時間的轉換和科技的進步,單刷版畫已經被若干公開展覽接受。 註釋 (註一)版畫是利用「版」為媒介物,並藉由複製印刷的技術所製作的繪畫,因此, 是種「間接藝術」,而有別於直接以筆描繪或雕刻塑形等的「直接藝術」。 (註二)單刷版畫是利用版畫製作方式,只製作一張,沒有第二張。 |
複數性---可大量印製的餖版印刷台
平面性---版畫簡潔與明快的 造型和色彩
版畫製版
版畫作品標準形式
版畫簽名
1.限定張數
2.畫題
3.製作年代
4.美術家簽名
壓克力版版材
版畫版材
版畫作品 |
資料收集:全體人員 |
錄影:劉 瑄 |
記錄:連 真、李嘉羚 |
網頁設計:劉 瑄 |
攝影:全體人員 |
指導:董惠菁、黃源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