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凹版的義大利原文意指「切割」,正確的定義是受墨部分在凹陷部分。它的製作原理是在選好的版材上以腐蝕或鐫刻的方式製作圖形,再使油墨滲入凹陷部分,並將未雕刻部分所殘留下來的油墨擦拭乾淨,再將紙張覆蓋在版上壓印。印製時需對紙張施壓,紙張才能完全陷入凹槽中。用這種方式印製出來的作品通稱為「凹版」。

 

版材:

早期的凹版製作多以銅版為版材,故凹版畫常被俗稱為銅版畫。目前可供製作凹版畫的版材很多,除了銅版以外,鋅、鋁、鐵、錫、合金等金屬版也有不少人採用。亦可用其它非金屬的版材包括軟墊版、壓克力版或厚紙板等。

 

起源:

十五世紀初一名義大利匠人,在雕刻刀劍、把柄、盔甲等裝飾線條時,為了要使雕出的花紋顯現,所以就在凹陷的部份擦入油墨。日後在偶然場合,有燭燈蠟液滴落覆蓋在一些花紋上,待這層冷卻凝固之後把它拿掉,發覺那些墨色線條的模樣竟然很明顯地沾在凹紋上。

由此啟發,人們便開始利用刻刀劍的線條在銅版上製作圖形,並將油墨滲進雕線部分,同時將那些沒有被刻掉的部分上的油墨擦拭乾淨,最後墊紙於其上並施予壓力而得圖形,這就是凹版最原始的雛形概念。

 

特色:

1、深的凹痕附著的油墨較淺的凹痕多,因此在同一個版面上各個深淺不一的凹痕便造就了由高至低的種種效果。

2、凹版技法善於刻繪細小的線條,因此帶給人們纖細又敏銳的感受

3、尖銳自在的線條以及濃淡階調的特殊魅力,能夠細膩地刻畫出人性的微妙與錯綜複雜的情感。

 

表現主體:

多以「」為表現主體。

 

技法:

        凹版型版畫可以從其製版的方法大致分為「使用化學手法」及「不使用化學手法」兩大類。直刻、針刻及磨刻,這種透過鑿刀、刻針及磨刀直接在版面上刻鑿或磨繪出畫面的方式,屬於「不使用化學手法」。而「使用化學手法」製作的凹版技法包括:蝕刻、粉末腐蝕法、照相蝕刻等,它們都是利用化學腐蝕的特性來製作畫面,同時加上不同的鑿刻工具與化學手法,造就了凹版多變的效果。

以下便為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的凹版畫技法:

 雕凹線法(engraving):

        通常用楔形雕刀來雕刻金屬版面,當鑿劃過金屬版面時,劃痕會產生刨花,但必須在印製之前將它清理乾淨。利用此法刻出的線條會呈現出銳利和整潔的外觀。

 

 蝕刻法(etching):

        畫家們首先在塗過蠟的金屬版面上作畫,使裹在裡面的金屬版暴露出來,然後將整個金屬版置於酸槽中,藉助化學酸液(如硝酸、鹽化鐵等)以腐蝕版材上暴露出的金屬線條。印製時,先除去蠟層,再利用基本的版畫印製手法便可產生蝕刻法獨特的「浮雕」特性。

 

直接刻線法(dry point):

        直接用雕刻刀、尖筆、針筆等尖銳的刻版工具,在版材上直接刻畫線條或痕跡,所以刻出的線條會比用蝕刻法的線條要淺。這種方法在印製前並不會將雕刻時所產生的毛邊清除,因此會印製出一種特殊的毛邊狀線條,與雕凹線法相比顯得較為柔和。

 

美柔汀法(mezzotint):

        此技法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它的色調變化範圍可由灰至黑。採用這種方法時,先用一種帶鉚釘的工具使金屬版面變得粗糙,這樣在著色以後,版面印刷的效果就會呈現一致的黑色。然後,畫家用一種刀具以手工磨刮而形成凹漥處,使這些地方不會和油墨接觸,便可產生美柔汀的調和色調。

 

工具:

    夾板、刻刀(斜口刀、平口刀、圓口刀、三角刀)、顏料(國畫顏料、水彩顏料、油性顏料、水性油墨)、阿拉伯膠、粘膠、亞麻仁油、馬連、滾筒、紙張(棉紙、宣紙)等。……

 

製作方式:

(1)將金屬版邊挫滑並將版面徹底清潔。

(2)防腐劑塗滿整塊版。

(3)當防腐劑乾後,用尖銳的工具在版面刻畫出圖案,使圖案部分的防腐劑被刮出,而底層的金屬則暴露出來

(4)將版放進腐蝕溶液,把暴露出來的圖案腐蝕。

(5)用水將版沖淨。

(6)火水擦掉防腐劑。

(7)用紗布將油墨拭進有圖案的凹陷部份,並擦去凹陷部份以外多餘的顏料

(8)將紙張浸濕以增加它的韌性

(9)將版放上版畫機。

(10)上畫紙,再覆上毛氈。

(11)攪動版畫機滾筒。(使凹陷部分圖像的油墨吸附於紙上)

(12)完成後在作品上簽上作者姓名並註明版數編號

   (才能算是一幅完整的版畫作品)

(13)一張「凹版畫」完成。

 

凹版工具(一)

 

凹版工具(二)

 

 

凹版工具(三)

 

凹版工具(四)

 

凹版工具(五)

 

凹版作品─初生

 

凹版作品─羽化

 

凹版作品─新新人類

 

凹版作品─ 嘶吼

 

凹版作品─軌跡

 

凹版作品─軌跡•沉睡()

 

凹版作品─時間•飛翔

 

彙整:連   真

攝影:李嘉羚

指導:董惠菁、黃源弘

美工:連   真

網頁設計:劉  瑄、連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