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凸版簡單地說就是指受墨(色料)的部位在版材凸起的地方,是一種直接將版面的圖像轉印到紙上版畫的製作程序,生活中最常見的運用就是印章的陰陽刻法

    在選好的版材上,以刻刀、圓鑿等刻版工具將不需要的部分刻除,要印出來的部分保留而不刻鑿掉,最後作者本身所需要的圖形因為沒有刻除就成了凸出部分。接著用顏料在凸紋上塗刷或以油墨滾敷版面並覆蓋紙張於上,經過壓印或擦拓,如此版面凸出部分的墨汁或油墨圖形就會「」印在紙上,此印出的版畫作品就稱為「凸版」。

 

版材:  

  以「紙版畫」、「木刻版畫」(woodcut)和「橡膠版畫」最為常見。另有石膏版、磚版、實物版、軟墊板等,也可以用來製作凸版型版畫。

 

起源:

  凸版應該算是最古老的版畫形式,或者說是最早被複製、流傳的一種版畫技法。古人在很久以前就已經知道在龜甲、獸骨、岩石或硬泥塊上鏤刻文字,其中有的以凹鑿方式,有的則以浮雕方式,但我們仍無法準確分辨出兩者出現的前後。

    然而,凸版方式由於上色及印製過程都比凹版來得簡單,因此古代埃及便以凸版方式來印製衣料花紋,而中國自古使用印璽,原本就十分普遍,凸版的發展也隨之迅速的在世界各個角落散播出來。後來這種刻鑿技法也逐漸運用在雕版印刷上。

 

特色:

  凸版畫的特點是其深淺的強烈對照,與它的感性與靈性,因此給人「簡樸」的感覺。特別是木刻凸版畫古拙的線條、黑白對比的強烈調子,以及趣味多變的木材肌理,最適合用來表達激烈的情意

 

表現主體:

其表現特徵主要是以「」為主體。

 

技法:

  主要的凸版技法有木刻、木雕及油氈浮雕。另外依據刻除的部位可以再分成「陽刻」與「陰刻」兩種:保留描上去的畫面是陽刻,使其凸出來的部分就是印出來有色圖案的部分,如印章上突起的印紋一樣;另外一種刻法是陰刻,即把想要的圖案或文字從版上削去,印出來的圖案和文字會呈現反白的效果。

 

工具:

    夾板、木片、橡皮版、蔗版、滾筒、石版精、強酸溶劑(鹽酸、硝酸、磷酸)、刻刀(斜口刀、平口刀、三角刀、圓口刀、尖刀)、馬連(馬尾製、木製、鋼珠製)、紙張(棉紙、宣紙)、顏料(國畫顏料、水彩顏料、油性顏料、水性油墨)、阿拉伯膠、粘膠、亞麻仁油、防腐溶劑、壓克力煤劑等。

 

製作方式:

(1)將圖形「反繪」在版上。

(2)刻除不必要的部分使印紋凸出。

(3)在凸起的圖案上滾上油墨或色料

   (也可以一版上多色)。

(4)用凸版印刷機、滾筒或刷筆將這塊凸起的圖案板壓印、擦印在紙張上。

   由於被削去的部分不會吸收墨水,所以在印好的紙面上呈現出白色。

(5)完成後在作品上簽上作者姓名並註明版數編號

   (才能算是一幅完整的版畫作品)

(6)一張「凹版畫」完成。

 

應用:

紙凸版的應用藏書票

  藏書票的尺寸通常小於10公分,它是利用與版畫相同的原理印製出來的,所以也算是一種小型的版畫作品。作者通常將藏書票放在書本封套的內頁,讓讀者一翻開書就能隨即看到藏書票,主要功能在於表明個人擁有的收藏

    在藏書票上面必須包含兩個要素,一個是藏書者的姓名(即書的主人)或是書齋的稱號(即藏書地點)才足以稱為「藏書票」;另一個要素就是國際間通用的符號「EXLIBRIS」它的意思是「予以收藏」,綜合以上兩個要素,便可表達出「某某人的收藏」或「某某人的藏書」的意思。

    書票中的題材總是不脫離文學性質,畢竟它是要放在書本裡的。而這樣小的尺寸,也考驗著創作者的功力,通常藏書票都製作得精美雅緻,不僅帶有藝術價值並暗藏著宣告的意味,所以獲得「紙上寶石」及「版畫中的珍珠等雅稱。

 

凸、凹版比較:

和凸版相比,凹版的製作方式與技法便比較繁複。凹版也是西洋版畫發展的獨特發明,為僅次於凸版後,被用於印製版畫的另一古老形制。凹版和凸版的上色印製過程也不太相同,甚至可以說是完全相反,凸版的油墨直接上在凸起的畫面部份,可與「載體」直接接觸,而凹版的油墨則上在凹陷部分,且需透過壓印機施予壓力才得以完成。由於擠壓力度大,版面的邊緣會在載體上留下印痕,成為判斷凹版的一個依據。

 

 

高美館版畫資源教室的凸版介紹

 

水印木刻製作

 

 

木刻凸版

 

印製完成

 

凸版應用─金銀紙錢

 

現代凸版作品

 

馬連

 

刻刀

 

滾筒

 

轉印機

 

藏書票─SNOOPY

 

藏書票─詛咒

 

 

彙整:連   真

攝影:李嘉羚

指導:董惠菁、黃源弘

美工:連   真

網頁設計:劉  瑄、連  真